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自媒体时代的拟态环境--从微博展开的几点思考
芒果520 发表于:2019-6-29 04:18:30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465
  摘 要:随着博客、微博、个人主页等网络媒体日益深入生活,个人获取、发布信息更加便捷,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媒体”。大众传播在自媒体时代有了新的面貌,曾经适用于传统媒体的“拟态环境”理论也有了新的变化。本文通过思考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发展情况,试图揣摩“拟态环境”的现状,把握自媒体传播的趋势。

  关键词:自媒体;拟态环境;微博

  一、简述拟态环境理论

  (一)李普曼的“拟态环境”


  拟态环境是传播学概念,由美国学者李普曼1922年在其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并首次使用“Pseudo-environment”一词。在李普曼看来,拟态环境是由传播媒体在人与现实环境之间插入的“信息环境”。它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客观反映,是现实环境被传播媒介重新组合之后的产物。二是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分裂,而是建立在现实环境之上,融合于现实环境之中。

  李普曼认为,拟态环境影响人对客观环境的认识,与此同时影响人的现实行为。他说在书中写道:“人们的行为是对环境做出反应。如果见诸行为,行为后果就不是出现在刺激行为的拟态环境中,而是在行为发生的真实环境中”[1]。在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经过媒体加工后产生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现代社会人们鲜有机会和客观现实直接接触,取而代之的是大众传播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拟态环境的生成过程即媒体加工客观现实的过程,受众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现实本身来看待。李普曼指出了与此紧密联系的重大问题:当传播媒介被权力集团俘虏,成为在利益驱使下的代言人,误导受众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将对舆论环境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

  情况既是如此,为什么一定要通过拟态环境来认识现实。李普曼说,“现实环境总体上太大、太复杂,变化太快而无法直接去了解。……然而我们必须在那种环境(现实环境)中行动,就必须以一个简单的多的模式来重构真正的环境,然后才能掌握它。”借助媒介获取信息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

  (二)发展的“拟态环境”思想

  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提出的“信息环境”,亦指拟态环境,认为“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再现的环境”[2]。

  日本学者藤竹晓提出的“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概念是拟态环境概念的延伸,也称作“拟态环境的环境化”。他指出,大众传播营造的“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差别很大,但由于人们长期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些行为作用于现实环境,使现实环境越来越被赋予“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已经很难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拟态环境越来越有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二、自媒体语境下的拟态环境

  (一)自媒体的传播特性


  “自媒体”一说来自于2002年丹·吉尔默(DanGillmor)提出的“新闻媒体3.0”的概念。他提出,1.0是指平面媒体、广播等传统媒体(oldmedia),2.0指在新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报、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newmedia),3.0主要是以博客、微博、个人主页、即时通讯工具等构成的自媒体(wemedia)[3]。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Shayne Bowman)与克里斯威理斯(Chris Willis)两位联合发表的自媒体研究报告中指出: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提供与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在中国最有代表性的自媒体托管平台是腾讯Qzone和新浪微博。这其中,微博无疑是自媒体家族的新贵。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大部分微博以140字左右的文字即时分享信息。迅捷方便的体验与即时交互的特性让微博的使用群迅速扩大,《2010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指出,2010年中国以腾讯、新浪为代表的微博用户已突破1.8亿人。

  从自媒体诞生、发展、成熟的过程来看,它与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从点到面的传播方式截然不同,传统媒体是以单向传播为主,传者是占主动地位的,对信息进行了把关,受众扮演的角色单一,所接受到的都是经过加工以后的信息,因此受众会受到媒体的控制。自媒体是双向甚至多向传播,微博加入到自媒体时代,更加将自媒体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传统的传播过程是一个循环过程,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过著名的“5W”过程模式,即传播过程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效果五个要素和环节组成。自媒体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信息,同时通过媒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反馈的速度是任何媒介不能比拟的,往往加速甚至打乱了这个循环。

  (二)自媒体对拟态环境的影响

  1.受众地位的改变对拟态环境的影响


  马尔库塞提出,在发达工业社会,个人需求在表面的真实背后其实是一种虚假的需求,即是指那些因特殊的社会利益而强加给个人的需求。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操纵了虚假的需求,提供了满足这些需求的手段,并用虚假的意识束缚民众。从传统媒体时代到新媒体时代,采访报道的过程一直被掌握强大资源的新闻机构选择性的加工,大众传播的过程成为垄断的工业生产与销售的过程,这也决定了大众传播媒介营造拟态环境的独家权威。在今天,虽然大众传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自媒体的大众互播模式已经登上历史舞台,并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自媒体的发展使传播者和受众两者界限越来越模糊,尤其表现在微博中,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创造者、传播者,同时又都是信息的参与者与受众。微博带来的不仅是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在微博这一亩三分地上,大众日渐代替传统的媒介机构,成为传播主体。此处需注意的是,传播主体的位移并不代表受众翻身解放。有人认为传播主体的位移代表着传播理念的平等,并认为自媒体的信息交流是自由的协商与博弈的过程,摆脱了拟态环境的束缚,对此笔者并不认同。传播主体的模糊或位移,只是移除了大众传播媒介营造拟态环境的权威性,将权力散发给自媒体。自媒体将信息传播碎片化,复杂的信息源带来大量的信息但并不可靠。往往一条消息出现不到24小时就会被辟谣,谣言却还在传播,因此又导致信息流的混乱和失控。丰富的信息让受众无从考证也不愿考证,因而失去认识事物的广度和深度,仅凭表面内容判断是非,用情绪化的语言甚至粗话发泄情感。因此拟态环境依然存在,对现实环境的影响也更加复杂和敏感。

  2.自媒体“探照灯”照亮的民主

  李普曼曾将报刊比做探照灯,“不停的照来照去,把一件又一件事从暗处带到人们的视域内”。现在同样可以把这个比喻放在自媒体的语境下,微博里的“探照灯”即微博中的贵族,精英微博。精英微博的所有者多为现实生活中的公众人物,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为公众广泛知晓和关注、并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人物。如政府公职人员、明星、文学家、科学家、知名学者等等。自称“微博控”的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在接受采访时说,“粉丝达到一万人就相当于办一份杂志,达到十万人就相当于办一份报纸。”听起来夸张,却也反映了话语权分配不均的问题。话语权不仅指某人在某时某地自由的表达了某些思想,更是指思想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精英微博粉丝众多,言论覆盖面也广,就像探照灯,亮度大且引人注目。那么没有动辄几万粉丝关注的草根微博,和“探照灯”相比只能算是人微言轻的“手电筒”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足140字的微博尚未发亮就会被信息洪流冲走,看似平等的草根和精英仍然有不可跨越的鸿沟。另一方面,在传播学中,经常在人际传播网络中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被称作意见领袖。微博上的意见领袖们发布信息往往会一石激起千层浪,粉丝们一哄而上,又是转发又是评论甚至会去相关人士的微博上留言或谩骂。这种群体非理性的行为不是自由民主的体现,主观上是情绪发泄,客观看来是视线被动转移,更是对自身话语权的践踏。精英微博比草根微博更有权力制造拟态环境,草根微博则应更具批判精神才不会被轻易操纵。

  3.拟态环境加速环境化

  传统媒体所营造的拟态环境对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产生了很大影响并间接影响到现实环境,但由于传播模式的限制,受众对于其营造的拟态环境只能被动接受,使其影响力大打折扣。笔者认为自媒体营造拟态环境的特点表现在新和快两方面。首先,由于自媒体的互播特性,新的拟态环境是一个可供受众参与其中,信息互动的环境。自媒体拥有现实身份,更加贴近现实环境,参与起来也更加方便;自媒体审查制度更为宽松,拥有了更大的话语空间与自主权,于是成为人们离开现实环境后最喜欢去的地方。其次,自媒体的即时性加速了信息的传播过程和拟态环境的生成过程,并从侧面丰富了信息量。

  基于此,自媒体信息表现出数量庞杂、种类繁多、筛选困难等特点。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中指出:“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信息社会里并不构成资源,相反,它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表面上看自媒体优秀的机制和庞大信息量有利于满足人们的信息需要,会摧毁传统媒体建设的拟态环境,给人们带来真相。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浩若烟海的信息流当中无法做出有效地选择。不仅如此,自媒体和现实之间紧密的关系--比如每一个微博都有实名使用者--进一步加深了拟态环境对现实环境的影响:虚拟社区和现实社会都成为人生活的一部分,难言孰轻孰重,现实环境和拟态环境交叉并行,拟态环境在自媒体时代环境化的速度比以往更快了。(作者简介: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 钟逸.自媒体时代,危机传播中的议程设置[J].新闻世界,2011(1).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